6月4-6日,第十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(上海)展览会(即SNEC)如期举行。自2015年毕业进入能源行业媒体以来,这是笔者第4次参加上海SNEC展会。每一年的收获,也大有不同。
印象比较深的是2018年,光伏企业对国内市场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,户用光伏更是大家眼中的“香饽饽”,E7、E6、W5、N1等几个场馆热闹非凡。模特的大长腿令人眼花缭乱,嘈杂的喇叭声让人即使面对面交流也要大声嘶吼。
仍记得,当时笔者接受了很多企业邀约,对其高管进行专访。回北京后本想写点什么,但迎面而来的“531新政”大棒,扰乱了所有思路。当国内市场被釜底抽薪地砍掉补贴后,再谈发展已经毫无意义。
调研、座谈、征求意见,从531到530,主管部门顶着压力甚至是谩骂,为光伏产业发展积极奔走,制订最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,并于5月30日正式发布。户用630并网有效、存量户用项目可进入2019年补贴规模,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,挽救了光伏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,挽救了无数“活不下去”的经销商,为风雨飘摇的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保留了最后一点火种。
也正是靠着相关政策的明确,2019年SNEC展会上,笔者在参展商、观众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热情,但又多了一份理性、一份克制。“从今年上海展会看,2019年国内市场重新焕发了活力,我们很有信心,但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”一位逆变器企业负责人如是说。
离开上海已有多日,笔者冷静下来,从个人的角度,谈谈对2019年市场发展的见解。如有不妥之处,欢迎读者批评指正。
与往年一样,电池片企业卖力推广自己的N型、半片、多主栅、异质结等高效产品,组件企业不断叠加各种“黑科技”,并通过叠瓦、拼片等各种方式减少电池片间“留白”,提升单片组件功率。
上一次国家能源局、工信部、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《关于提高主要光伏产品技术指标并加强监管工作的通知》还是2017年7月,距今已有两年左右。这期间电池、组件效率提升迅猛,多晶270W、单晶285W组件都不再是市场主流产品,领跑者级高效组件开始出现在老百姓自家的屋顶上。笔者突然有些期待,主管部门打算什么时候推出新的光伏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呢?
根据笔者与投资企业、设计单位的交流,与输出功率相比,他们显然更关注组件价格。“只有组件降到一定水平,平价上网才有可能实现。”而以晶科、阿特斯为代表的组件企业认为,目前组件在整套光伏系统中的成本占比只有30-40%,下降空间有限,应当鼓励应用高效组件,降低BOS成本,提升系统效率,同时利用“双面发电+跟踪支架”的方式,降低度电成本。
毫无疑问,随着单片组件效率的提升,光伏系统BOS成本将被摊薄,实现降低初始投资、提高收益率的目的。也正因为如此,高效组件与常规组件之间会存在一个“合理价差”,在这个范围内,使用高效组件更经济。但从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,无论是硅料、硅片环节还是电池、组件环节,高效产品与常规产品的差距都比较大,等待上游产能释放还需要一段时间,给常规组件留下的巨大的市场空间。当然,对设备制造企业来说,眼下也是他们的好机会,不容错过。
“赚着卖白菜的钱,操着卖白粉的心。”这话用在逆变器企业身上,再合适不过。一台10KW逆变器的价格,在整套光伏系统零售价的占比不超过10%,但系统的大多数故障都会体现在逆变器上,需要他们承担起售后运维的责任。
事实上,在2018年的市场动荡中,受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逆变器企业。许多去年还“热热闹闹办活动”的企业已经放弃参加今年SNEC展,或缩在角落里悄无声息地观望,有人上门才小心翼翼递上名片。正如一位前辈所言,逆变器是一个to B市场,外行看热闹、内行看门道,只有踏踏实实把质量做好,提高设备可靠性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。依靠低价竞争、去掉监控设备、虚标发电量等方式,只能获得一时之利罢了。
曾几何时,光伏组件的电池还是圆形,主要是因为当时硅片价格太高,不舍得有一丁点浪费。随着硅料制造成本降低,硅片、电池片价格开始下滑,在组件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小。与之相对应的,就是玻璃、银浆等非硅成本开始凸显。
分析师张治雨介绍,尽管硅料价格不断下跌,但玻璃价格岿然不动,在组件BOM成本表中的占比由2008年的1%左右提升到目前的7-13%(取决于单面还是双面)。PV Infolink的数据也表明,对于单晶PERC电池片(21.5%),单面与双面的价格基本一致,而最大的影响因素玻璃价格,目前已达到平均26.3元/㎡。
此前很多人参观展会时,只关注组件、逆变器产品,但今年,W3(太阳能电池硅材料及相关技术国际品牌馆)、W4(太阳能组件的配套材料及产品国际品牌馆)两个场馆开始拥有更高人气,杜邦、赛伍、信义、贺利氏与W5馆的中来、南玻,N1馆的福莱特更是其中最大亮点,在生产工艺、产品质量与耐候性方面不断挑战自己,为客户提供更可靠的产品。
小结
今年的上海SNEC展会,企业普遍更加务实,也更加理性。在生产端,不断增加研发投入,通过提升效率来摊薄BOS成本,达到降本增效目的;在应用端,尽可能找准市场方向,明确自身定位,贴近目标客户。